close
『修‧藍博士表示我們的心智看待世界的視野很狹隘,那個視野既不完全也不正確。

我並不接受這個觀念,直到我看過蓋‧克萊斯頓(Guy Claxton)的著作《恣意的心智》

(The Wayward Mind)。

  克萊斯頓在書中提到,實驗證明大腦在我們有意識地決定行動之前,

就下令我們怎麼做了。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神經科學家班傑明‧利貝特(Benfamin Libet)

將受試者接上一部可顯示腦內狀況的腦波儀。結果顯示,在一個人有意識地行動之前,

腦內活動會激增,這意味著意念來自無意識,然後才進入有意識的覺知。


克萊斯頓寫道,利貝特發現「行動的意念在實際行動大約五分之一秒前就出現,

但激增的腦內活動則在意念產生前的三分之一秒就出現了!」

根據威廉‧爾文(William Irvine)在他的書《慾望解剖室:為什麼我們想要那些我們想要的》(On Desire:Why We Want What We Want)

裡提到的:「這樣的實驗顯示,我們的選擇並不是已一個有意識、理性的方式產生的,

它們反而像是從無意識裡冒出來,而當它們終於到達意識表面,我們才獲得所有權。」

而進行了這個備受議論又具啟發性實驗的班傑明‧利貝特在自己的書《心智時間》

(Mind Time)中寫道:「無意識裡出現的行動意念無法受意識控制,

只有最終完成的行為可以受意識控制。」

換句話說,拿起這本書的衝動看起來也許像是你有意識的選擇,但事實上,

是你的大腦先發送了拿起這本書的訊號,接著你的意識才陳述了一個意念
,例如:

「這本書看起來很有趣,我想我會拿起它。」你也可能在以其他方式合理化的思考後,

選擇不拿起這本書,但是你無法控制促使你行動的訊號來源。

我知道這概念難以讓人相信。根據克萊斯頓的說法:「意念和計畫從來不曾在意識裡產生。

意念是預告,是在意識的角落閃爍的圖像,暗示著即將發生的事情。」

很顯然,一個清楚的意念不過是一個明確的預告。』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上擷取自《零極限-創造健康、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》





第一次看到這論點,覺得超酷的

原來每個行動之前的意念是從無意識產生出來的

接著才到我們有意識的狀態去做選擇:行動或不行動


書中修‧藍博士還有說道:「支配經驗的定律只有兩個:來自神性的靈感,

以及儲存在潛意識的記憶。前者是嶄新的,後者則是陳舊的。」


然而

那些來自無意識的意念,哪些是我們的慣性記憶又哪些是清澈的靈感呢?

回應的方式就是書中說的夏威夷療法:荷歐波諾波諾(Ho'oponopono)





另外書中附有一句名言

「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,當做世界的極限。」----叔本華

眼見為憑,這是人類的通病

經驗到了,就認定論斷,在終點插上旗幟


而在「零」的裡面,什麼都不存在。







塔羅貓課裡常說道:「我們人真的不只是你們眼中所看到所認識的那樣子。」

真的真的很頻繁地不斷提醒,哈

她的不厭其煩就是要我們打開視野

你們看,腦波的意念科學已驗證出來

還有聽起來很玄的氣場脈輪,現在也可以被拍攝出來呢

眼見為憑,我們當人也真辛苦的

總要靠科學來驗證才肯相信

然而這世界的奧秘不可計數

科學的驗證還不如心證呢:D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ngl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